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范文 > 教案

《两小儿辩日》教案

时间:2024-07-16 10:35:54
《两小儿辩日》教案

《两小儿辩日》教案

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,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,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,不断提高教学质量。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两小儿辩日》教案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
《两小儿辩日》教案1

教学目标

1.会写“援、射”等6个字。

2.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背诵课文。

3.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,了解故事内容。

4.理解重点词句,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。学习《两小儿辩日》时,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。

-第一课时-

一、导入新课,激发兴趣。

1.同学们,你们都学过下棋吧?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(围棋或者象棋)时有什么感悟吧!(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,从而进入课文。)

2.板书课题。说说“弈”指什么,“学弈”又是什么意思。

3.导入新课。今天我们来学习《孟子8226;告子上》里面的一篇文章,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,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。

二、初读课文,扫清字词障碍。

1.提出读书要求:大声朗读课文,组成小组,合作认读本课生字、新词。

2.指名读生字、新词。

着重指导:弈(yì)秋 弓缴(zhuó)

3.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。

着重分析指导“援”“射”“俱”,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。

三、再读课文,走近作者,正确断句。

1.作者孟子:战国时期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名轲,字子舆。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,都具有仁、义、礼、智等天赋道德意识,提出了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等论点,著作《孟子》是儒家经典之一。

2.《学弈》选自《孟子8226;告子上》,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。

3.弈秋,通国/之善弈者也。使弈秋/诲二人弈,其一人/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;一人/虽听之,一心以为/有鸿鹄将至,思/援弓缴/而射之。虽/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为是/其智/弗若与?曰:非/然也。

四、通读课文,感知整体。

1.默读课文,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
2.默读课文,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。

(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,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,产生的结果也不同。)

3.通读课文,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,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?

(作者阐明了做事的时候,一定要专心致志,不可三心二意。)

五、理解深意,背诵课文。

1.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区别。

(“专心致志”意为一心一意,集中精神,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。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。“三心二意”形容犹豫不决,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。)

2.流畅地背诵课文。

(重点熟读第二句话并理解“惟弈秋之为听”“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”;然后理解结论:“为是其智弗若与?曰:‘非然也。’”最后连贯在一起进行背诵。)

3.学生试背。

4.指名背诵。

5.联系实际说一说,学习了本文,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?

(虽然我们是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,但是,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,所以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。)

6.用自己的话给同桌或者朋友、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吧,最重要的是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。

学弈

态度决定成败

-第二课时-

一、导入新课,激发兴趣。

1.同学们,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开过辩论?辩论到最后是否有结果?结果是什么?(唤起学生对辩论的兴趣)

2.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学的时候,就曾经见过两个小孩在辩论,他们在辩论什么呢?(板书课题)

3.导入新课。现在,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,去了解一下两个小孩在辩论什么,到底谁说的对。

二、初读课文,扫清字词障碍。

1.提出阅读要求:大声朗读课文,小组内合作,认读本课生字、新词。

2.指名读生字、新词。

着重指导:辩(biàn)日 盘盂(yú)

3.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并理解词义。

着重分析指导“辩”,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。

三、再读课文,整体感知。

1.默读课文,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。

(孔子东游的时候,遇见两个小孩在为日出离人近还是日中离人近辩论无果,于是问孔子,孔子也不能决断。)

2.通读课文,为什么一儿认为“日始出时去人近,而日中时远也”,而另一儿却认为“日初出远,而日中时近也”?

(一儿是从大小角度看问题,另一儿是从人对阳光的感受看问题。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、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、大胆质疑的精神,及孔子谦虚谨慎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。)

3.怎样理解“孔子不能决也”?

(宇宙无限大,知识无限多,学无止境。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。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可耻,这也是孔子提倡的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的道理所在。)

4.自由朗读课文,准确断句。

重点指导:(1)我以/日始出时去人近,而/日中时远也。

(2)我以/日初出远,而/日中时近也。

(3)日初出/大如车盖,及日中/则如盘盂,此不为/远者小而近者大乎?

(4)日初出/沧沧凉凉,及其日中/如探汤,此不为/近者热而远者凉乎?

(5)孰为汝/多知乎?

四、交流探讨,理清结构。

1.第一层,写孔子路遇两小儿“辩日”,是故事的起因。

2.第二层,写两小儿对争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,是故事的经过,也是主要部分。

3.第三层,写孔子不能决断两小儿谁是谁非,这是结果。也就是说,这篇文言文是按照故事的起因、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叙述的。

五、课堂延伸拓展。

1.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,你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?

(学无止境,勇于探索,大胆质疑;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;谦虚谨慎,实事求是……)

2.同学们,我们来给两个小孩写信,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吧。

3.写读后感:读《两小儿辩日》后的感受。

日初出 日中

两小儿辩日

教学反思

1.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,理解文言文的内容,使学生理解透彻。

2.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,复述故事,培养了 ……此处隐藏17849个字……教案14

课题

《两小儿辩日》

课 时

1

主 备 (集体备课)

辅备(个人备课)

教学目标

1、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,并反复诵读课文,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,力争达到“熟读成诵”。

2、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,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。

3、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。

教学重点

1、感受古文的特点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熟读成诵。

2、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,并用自己的话讲讲。

教学难点

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,如语气词“乎”。

教学方法

朗读指导法 探究讨论法

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

一、导入:

小时候,我们都学过《孔融让梨》,孔融小时候有个问题: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?

他的理由是:长安尽管远但肉眼看不见,而太阳却时时能见,故为太阳近。

二、熟读成诵,培养语感

1.教师范读。

2.学生自由朗读,直至流利。

3.学生自告奋勇朗读,师生互评。

4.全班齐读,力争背诵。

三、探究课文,理解内涵

1.全班讨论:从两小儿的辩斗中,你有哪些启发?(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)

2.全班讨论:对两小儿所持看法,你同意哪一种?为什么?

3.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孔子?“孔子不能决也”一句说明了什么?(笑与不笑,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,不必苛求,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。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,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。)

四、1、远小近大的原因:A、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。由于视觉的误差。同一个物体,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,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。同样的道理,早晨的太阳,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、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,在这样的比较下,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。B、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,这种物理现象叫做“光渗作用”。当太阳初升的时候,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,太阳显得明亮;中午时,背景是万里蓝天,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,就显得小些。

2、日初凉、日中热的原因:A、早晨太阳斜射大地,中午太阳直射大地。在相同的时间、相待的面积里,直射比斜射热量高。B、在夜里,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,所以早上感到凉快;中午,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,所以感到热。

课堂练习

解释加点字

问其故 去人近

而日中时远也 及其日中如探汤

课堂小结

宇宙无限,知识无穷,学无止境,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。我们要不断学习。

认识自然,探求客观事理,要敢于独立思考,大胆质疑。

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不要“强不知以为知”,要诚实谦虚。

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,会有不同结论,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。

课外作业

做同步练习。

板书设计

初出 日中

两小儿辩日 如车盖(大—近) 如盘盂(小—远) 孔子不能决

沧沧凉凉(凉—远) 如探汤(热—近)

教学反思

《两小儿辩日》教案15

一、导入新课:

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,相互理解,有了温馨的抚慰,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。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,感受人间真情。

板书课题和作者

二、朗读课文,感知文章内容

1.感情地朗读课文,并掌握下列音、词、义。

投影显示生字词:

呆呆(dāidāi):脸上的表情死板、发愣。

恋恋不舍:形容舍不得离开。

绝妙:极美妙,极巧妙。

愣:失神,呆。

惋惜: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、可惜。

2.过渡语: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,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?

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,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。

明确情节特点: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,;蒙太奇,;的表现手法。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,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。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。一定要说情节的话,它也仅仅是表现了,;女孩,;和,;中年人,;的心理过程而已。

3.指导语: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,找出文中两个人心理活动的句子,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过程。

提示: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,后来有什么不同?

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,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。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价。

明确:通过刚才的查找、交流,我们发现:阅读这篇作品,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。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,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,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,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、理解来加以想象。

三、合作探究,领悟作品主旨

指导语: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。

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。

明确: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,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。那条,;在微风中舞动,;的,;永不出售,;的黄纱巾,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,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、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。

四、拓展迁移

导入语:给你几个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,请你设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,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描写来表现。

(词语:勇敢坚强害羞)

学生练习、交流、评价。

五、课堂小结:

要求学生谈自己学了两课的体会和收获。

(提示:可以从怎样做个有知识、懂科学、受大家欢迎、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各抒己见。)

附:《两小儿辩日》课文翻译

孔子到东方游历,(路上)遇见两个小孩在(激烈地)争论。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。

一个小孩说:,;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,而正午时(距离人)远。,;

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(距离人)远,而正午时(距离人)近。

(第)一个小孩说:,;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,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菜饭的盘子、钵盂(那么大),这不是(距离)远的(看起来)小,(距离)近的(看起来)大吗?,;

另一个小孩说:,;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,到了正午时(感到它热得)像把手伸到热水里(一样),这不是(距离)近的(感觉)热,(距离)远的(感觉)凉吗?,;

孔子(听了)不能判断(他们谁是谁非)。

两个小孩笑着说:,;谁说你智慧多呢?,;

《《两小儿辩日》教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